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母群征, 华栋栋,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02)      PDF (1353KB)(758)   
目的 了解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情况,为白纹伊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和2022年9月中旬在禹州地区利用双层叠帐法捕获蚊虫;依据形态特征鉴定蚊虫种类,提取白纹伊蚊DNA,通过测序法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本次调查每年捕获40只共计80只白纹伊蚊。测序结果表明白纹伊蚊3个击倒抗性基因位点均有发现。1016位点存在由密码子GTA编码的缬氨酸(Val,V)突变为GGA编码的甘氨酸(Gly,G);1532位点存在由密码子ATC编码的异亮氨酸(Ile,I)突变为ACC编码的苏氨酸(Thr,T);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型最多,包括由密码子TTC(Phe,F)编码的苯丙氨酸突变为TCC编码的丝氨酸(Ser,S)或TTA/CTC编码的亮氨酸(Leu,L);3个突变位点共包括10种基因型。3个突变位点均是以野生型纯合子为主,野生/突变型杂合子次之,突变型纯合子所占比例最低。共得到11种组合基因型,其中单个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最高,为55.00%,3个位点的野生纯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为28.75%;双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基因型频率为8.75%,单个位点突变纯合型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50%。 结论 首次在禹州地区开展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其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情况复杂,今后应在该地区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2023, 34 (3): 303-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4
内蒙古自治区3个地区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刘雨秋, 鲁亮, 刘蓬勃, 赵宁, 李贵昌, 栗冬梅, 宋秀平,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14)      PDF (1326KB)(870)   
目的 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个样地(新巴尔虎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共9批布氏田鼠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2021年5、7、9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采集的275只布氏田鼠用磁珠法提取DNA,用1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做PCR扩增,用GeneMarker软件获取微卫星数据,用GenAIEx 6.5、Arlequin(version 30)、structure 2.3.4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结果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821 3,香农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812,观察杂合度波动区间为0.478~0.951,期望杂合度的波动区间为0.575~0.89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均可以将9个布氏田鼠样本群主要按照月份划分为4个类群,4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5月>7月>9月,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布氏田鼠个体间的变异(88.51%)远大于类群间(5.04%)和种群间(6.45%)的变异。Mantel test结果显示布氏田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R 2=0.001 6)。 结论 此次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布氏田鼠呈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季节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3, 34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2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145)      PDF (826KB)(686)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鼠体寄生恙螨调查
董利, 李贵昌, 王彬, 鲁亮, 赵宁, 宛新荣, 刘伟, 胡斌, 兴安, 李庆多, 李超, 王振旭, 张璐, 刘雨秋, 马德龙, 潘劲超, 何宏轩, 马伟, 刘起勇
摘要109)      PDF (4286KB)(787)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 方法 2021年5、7、9月在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牧区草原选择8个调查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鼠,采集鼠体表寄生恙螨并制作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计算各调查点、月份和鼠种的体表携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利用 χ 2检验分析差异性。 结果 自672只鼠体标本捡获恙螨1 232只,隶属2科3属3种,分别为椭盾纤恙螨、鼠兔多毛恙螨和粗棒囊棒恙螨,椭盾纤恙螨占97.02%,为当地优势螨种。其寄生宿主以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为主。恙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个调查点,5、7、9月均有恙螨分布且呈升高趋势。 结论 内蒙古东部草原鼠体恙螨种类较少,优势恙螨种类分布广、时间长、宿主多样。
2022, 33 (6): 873-8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1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赵嘉欣, 李文, 李贵昌, 岳玉娟, 刘起勇, 鲁亮
摘要164)      PDF (5064KB)(668)   
目的 探究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eCognition V9.0.1软件的多尺度分割和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平谷区累计发病数较多的5个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2016、2018和202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物提取和分类,ArcGIS 10.7软件统计每年各个乡镇土地类别的面积,分别通过构建折线图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地物面积与恙虫病发病率的关联。 结果 北京市平谷区5个镇3年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均>80%,Kappa系数为0.600~0.8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2016、2018年,平谷区5个镇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 r=0.576, P=0.082),而2018、2021年发病率与地物面积占比无相关性。按镇来看,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裸土/非林地呈负相关(均 r=-1.000,均 P<0.010),与绿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与荒地/非林地呈负相关( r=-1.000, P<0.010),但金海湖镇的发病率与荒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按不同年份来看,2016年5个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建筑/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18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21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正相关( r=0.900, P=0.037)。 结论 2016、2018年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而2018、2021年二者无相关性。不同镇和不同年份的相关性结果不同。
2022, 33 (3): 371-3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1
黑龙江省黑河市部分地区啮齿动物体表寄生恙螨调查
母群征, 李欣颖, 刘蓉蓉, 杨军, 栗冬梅, 鲁亮, 李贵昌, 侯咏, 李明, 宋秀平, 孟凤霞, 刘起勇
摘要238)      PDF (668KB)(989)   
目的 调查了解黑龙江省黑河市部分地区啮齿动物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方法 2015年9月中旬在黑河市瑷珲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采用鼠夹法捕获啮齿动物,捡取体表寄生恙螨;依据形态特征鉴定恙螨种类,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鼠和鼠兔种类;计算各地区、生境的啮齿动物种类构成、带恙螨率、恙螨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巢式PCR检测鼠恙虫病东方体病原核酸。 结果 本次共捕获啮齿动物170只,包括2目3科6属8种。逊克县的火山地质公园以红背䶄(38.26%)、满洲里鼠兔(34.78%)和棕背䶄(14.78%)为主,五大连池市和瑷珲区农田周边以黑线姬鼠为主,分别占76.67%和64.00%。啮齿动物恙虫病东方体检测均为阴性。五大连池市和瑷珲区鼠体均未捡到恙螨,逊克啮齿动物检获11 256只恙螨,包括2属5种,高丽新恙螨为优势螨种(87.50%)。满洲里鼠兔、红背䶄和棕背䶄是恙螨的主要寄生宿主。 结论 黑河市不同调查地点啮齿动物种群构成及不同鼠种携带恙螨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2021, 32 (5): 570-5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12
小型兽类不同器官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调查
赵嘉欣, 王玉姣, 李永香, 母群征, 夏青, 宋秀平, 栗冬梅, 鲁亮, 李贵昌
摘要283)      PDF (520KB)(920)   
目的 探究小型兽类不同器官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有无差别,为恙虫病的病原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别选取2017年10月在河南省永城市采集的105只小型兽类的肝、脾、肺、肾、耳样本和2018年9-11月在北京市平谷区采集的324只小兽的肝、脾、耳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蛋白基因核酸片段,出现特异性条带标本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阳性率分别为10.48%和12.9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494, P=0.504)。相同地点小兽不同器官阳性率在0.98%~14.81%,经两两比较 χ 2检验,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其他4种器官,平谷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818, P=0.022)。两地之间比较,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平谷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525, P=0.011)。平谷区小兽脾的Shimokoshi型阳性率低于肝和耳,Kawasaki型不同器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560, P=0.455)。两地肝、脾检测结果合并后配对结果显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一致性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15, P=0.744),肝脏、脾脏阳性感染一致性差。 结论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Kawasaki型的肝、脾、肺、肾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himokoshi型肝、耳高于脾。检测多种小兽脏器或多种器官混合可提高恙虫病东方体检出率,兽耳也可作为病原学检测样本。
2021, 32 (4): 428-4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8
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发病风险预测
李文, 马德龙, 赵嘉欣, 母群征, 李贵昌, 刘小波, 王君, 张钦凤, 刘起勇, 鲁亮
摘要329)      PDF (1734KB)(950)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其发病趋势,为评价恙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基于季节性差分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预测模型,比较2019年的观察值和预测值评估模型,预测2020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2-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3 490例,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集中在6-10月;50~6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女性病例数多于男性,农民发病占比最高(65.49%);使用月度恙虫病病例数据拟合ARIMA模型为(1,1,1)(0,1,1)12,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79.36,Ljung-Box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调整R2=0.3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9年实际值基本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广东省恙虫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50~60岁、女性、农民,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广东省恙虫病病例的变化情况,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恙虫病高发季节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疫情防控。

2021, 32 (3): 334-3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5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和病原体调查
李贵昌, 王玉姣, 母群征, 夏青, 栗冬梅,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李文,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281)      PDF (6664KB)(1074)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季节规律及病原基因分型,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每月在野外布放鼠夹,连续1年,捕获小型兽类梳捡体表恙螨,分析小兽及体表恙螨数量、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解剖小兽,取肝、脾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捕获小兽7种734只,其中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分别占65.26%和30.52%,为该地优势鼠种。小兽肝、脾检出Shimokoshi、Kawasaki和Japan Gilliam 3个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以前2型为主。小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10.90%。小家鼠和黑线姬鼠阳性率分别为14.86%和9.30%,是该地主要宿主动物。从小兽体表捡获恙螨10种31 321只,亚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和小盾纤恙螨分别占84.79%、6.49%和3.63%。其中小盾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病例发病季节基本一致,应为该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它只分布在平谷区的山区和山前过渡地带。 结论 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野外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要宿主,小盾纤恙螨可能为主要传播媒介,恙虫病东方体存在至少3个基因型。本次调查明确了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的基本要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但其他种类恙螨媒介作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2021, 32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7
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文, 李贵昌, 刘小波, 刘起勇, 鲁亮
摘要382)      PDF (744KB)(1064)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媒介生物传染病,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虫病威胁全球超过10亿人的健康,是亚太地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恙虫病负担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恙虫病流行区域和感染人数均存在增加趋势。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3S”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也将此技术应用于恙虫病的空间流行规律研究中。该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恙虫病流行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动态趋势,影响恙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重点介绍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恙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0, 31 (6): 738-7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25
病媒生物传播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及防控建议
吴海霞, 任东升, 李贵昌, 王雪霜,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539)      PDF (1265KB)(1214)   

病媒生物可通过机械性传播病毒,有的类群还可生物性传播病毒,病媒生物是否可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该文针对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病媒生物,做了传播新冠病毒风险的评估研究,以便为更精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收集文献,利用风险矩阵法对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可能性进行评分,确定不同病媒生物及其在不同场所的新冠病毒暴露和传播风险等级。初步结果为:蚊虫机械性和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极低;鼠、蜚蠊、蝇3类病媒生物具有机械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鼠类还存在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不同场所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不同,传播风险等级与新冠病毒暴露风险等级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密度及活动能力等相关。总体上,可排除蚊虫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鼠、蜚蠊、蝇等病媒生物,在新冠病毒暴露的特殊场所和局部环境,具有潜在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但风险较低。

2020, 31 (6): 633-6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1
2019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王君, 赵春春,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摘要471)      PDF (2016KB)(1181)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及家畜寄生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45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9年检获蜱类中,以血蜱属种类检获次数最多,寄生血蜱和游离血蜱捕获次数分别占捕获蜱总次数的57.31%和95.56%;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分别达3.06和2.72,农村和城市的犬均捕获到蜱;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0.83只/布旗·100 m)高于景区环境(0.32只/布旗·100 m);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寄生蜱指数和游离蜱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双峰型,寄生蜱上半年密度较高,至7月后下降,游离蜱6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蜱类监测结果显示血蜱属种类较为常见;牛、羊是蜱的优势宿主动物,而犬作为与人接触密切的家养动物,其蜱感染情况应予以关注;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上半年是蜱的活动高峰时段;蜱的防控应针对上述重点种类、宿主、生境和季节而进行。
2020, 31 (4): 417-4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7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岳玉娟, 任东升, 吴海霞, 刘小波, 赵宁, 郭玉红, 李贵昌, 王雪霜,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51)      PDF (659KB)(1118)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种类、密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不同时间的蜚蠊分布特征。 结果 2019年粘捕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粘捕率为5.45%,侵害率为5.25%;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5.65%,美洲大蠊占2.42%,其他蜚蠊占1.93%。目测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63%,其中小蠊的侵害率为3.07%,大蠊的侵害率为1.28%。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侵害率高。蜚蠊侵害率南方高,北方低。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为目测法的1.45倍。 结论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结果,有利于对蜚蠊重点物种、重点环境、重点区域及关键时间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2020, 31 (4): 412-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6
2019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岳玉娟, 宋秀平, 赵宁,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刘起勇
摘要484)      PDF (2069KB)(1115)   
目的 分析2019年我国23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为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监测地区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监测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登革热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结果 2019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56,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4.89。浙江、海南、福建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平均BI > 10,云南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部分监测点BI > 5。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监测期内重点月份MOI > 5。江西、安徽、重庆、湖南、河南、四川和湖北省(自治区)监测期内绝大多数月份BI > 5,湖南省6-8月、贵州省7-9月MOI > 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河北省监测期内BI > 10,陕西省7-8月、山东省8-9月BI > 5。广西、福建和江苏省(自治区)监测期内大部分月份,湖北省6-7月,陕西和四川省9月成蚊密度(帐诱指数)超过2只/(顶·h)。 结论 2019年我国绝大多数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密度超过登革热传播或暴发阈值,登革热本地传播及暴发风险高。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促进我国媒介伊蚊可持续精准控制,预防控制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2020, 31 (4): 401-4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4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1033)      PDF (2254KB)(1617)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 结论 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2020, 31 (4): 395-4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3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李贵昌, 王玉姣, 鲁亮,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孟凤霞,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摘要701)      PDF (4649KB)(1374)   
目的 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1次连续监测鼠类。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 结果 2019年共捕获鼠类4 317只,总鼠密度为0.78只/100夹(笼/板)。笼夜法捕获鼠密度最高,其次是粘鼠板法。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7.30%、27.89%和12.55%。3种监测生境以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全年各月份鼠密度呈先升后降,5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季节消长与2005-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均差别不大。各地应根据本地历年监测结果评估风险,制定控制策略。
2020, 31 (4): 389-39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2
塞拉利昂弗里敦市2019年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赵宁, Ishaq Sesay, 涂宏, Frederick Yamba, 任东升, 郭玉红, 鲁亮,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王立立, 段招军, 刘起勇
摘要333)      PDF (2545KB)(818)   
目的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建立蚊媒监测能力,了解当地蚊虫密度、地域分布、种群特征和季节消长等情况。 方法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市西部城区及农村共选取9个区域设置成蚊监测点,分别选择居民区、一般单位、医院和牲畜棚4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采用诱蚊灯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布放2~4台诱蚊灯,布灯点选择室外避风避雨避光处,诱蚊灯距离地面约1.5 m。于日落前1 h开始布放诱蚊灯,翌日日出后1 h收集诱蚊灯的集蚊网,带回实验室进行蚊种形态学鉴定。2019年6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周进行1次蚊虫监测。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蚊虫3 012只,其中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4.86%,是弗里敦地区的优势蚊属。西部农村平均总蚊密度为5.01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为1.28只/(灯·夜),按蚊构成比为1.14%~44.53%,均高于西部城区平均总蚊密度[3.87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0.12只/(灯·夜)]和按蚊构成比(0.72%~11.90%)。蚊密度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6月底7月初旱、雨季交替时期和10月底11月初雨、旱季交替时期,蚊虫密度较高,8月下旬蚊密度最低。另外,按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总蚊密度趋势一致。不同生境比较显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容易孳生蚊虫的牲畜棚蚊密度最高[10.40只/(灯·夜)],其次是居民区和一般单位,分别为4.45和2.80只/(灯·夜);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孳生地较少的医院蚊密度最低[1.21只/(灯·夜)]。 结论 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西部农村被蚊虫叮咬和感染疟疾的风险比西部城区高;旱、雨季和雨、旱季交替时期是防控蚊媒及其传染病(如疟疾)的关键时期,当地需要进一步加强蚊媒孳生地管理。
2020, 31 (3): 310-3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3
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分布调查
朱彩英, 赵春春, 刘起勇, 李贵昌, 闫冬明, 宋秀平, 王君, 孟凤霞
摘要309)      PDF (825KB)(951)   
目的 了解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 ace)基因在不同区域的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从而进行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索。 方法 2018年6-9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广东省广州市、云南省景洪市和贵州省兴义市的14个采样点(地理种群),共采集白纹伊蚊幼虫、蛹和成蚊422只,经形态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后,用无水乙醇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 ace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 ace基因G119位点突变情况。 结果 针对上述4个省的14个种群白纹伊蚊 ace基因测定,发现白纹伊蚊 ace基因G119位点仅存在个别碱基突变,并未发现氨基酸突变。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GA/G(832/98.58%)和突变型GGG/G(12/1.42%);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G/G(422/100%)。 结论 仅有少部分白纹伊蚊个体 ace基因G119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但该碱基替换并未引起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因此,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靶标抗药性机制亟需进一步探索。
2020, 31 (2): 133-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3
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
孙文锴, 黄坤, 李贵昌, 刘小波, 宋秀平, 吴海霞, 任东升, 岳玉娟, 赵宁, 刘起勇, 郭玉红
摘要290)      PDF (403KB)(834)   
目的 于实验室观察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生活史幼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用于确定生石灰对防制白纹伊蚊的效果,为生石灰用于现场白纹伊蚊防治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将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依据不同发育阶段(卵、1~4龄期幼虫、蛹)分别饲养于澄清石灰水中,记录不同时期相应孵化率、死亡率、羽化率和发育时间,同时将实验室过夜自来水饲养蚊虫作对照,分析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不同发育阶段白纹伊蚊的变化差异。 结果 实验组白纹伊蚊卵的孵化率为82.22%,对照组为94.44%,经 χ 2检验,实验组白纹伊蚊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 2=6.523, P=0.011),经t检验,卵的孵化时间明显滞后;实验组1~4龄幼虫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 χ 2=4.624、234.994、284.312, P=0.032、<0.003、<0.003),特别是3、4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而实验组蛹期的羽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593, P=0.441)。 结论 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幼蚊年龄的增长其抑制效果更加显著;实验室结果提示生石灰用于白纹伊蚊防治的可能性,有待现场实验进一步验证。
2019, 30 (5): 533-5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5.012
我国重点省份媒介伊蚊幼蚊密度指数相关性研究
黄坤, 郭玉红, 吴海霞,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赵宁, 王君,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302)      PDF (685KB)(766)   
目的 分析我国重点省份媒介伊蚊幼蚊密度指数相关性,为当地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2005-2017年广东、云南和浙江省媒介伊蚊幼蚊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广东省2016、2017年BI与同期MOI呈正相关关系( r=0.853、0.771, P<0.05)。各监测市中,中山市2016、2017年BI与同期MOI呈正相关( r=0.741、0.918, P<0.05),且2016年中山市BI与CI、BI与HI、CI与HI、HI与MOI均呈正相关( r=0.841、0.990、0.797、0.736, P<0.05);汕头市2016年4项幼蚊密度指数间均呈正相关( r=0.964、0.982、0.988、0.772、0.776、0.805, P<0.05);湛江市2016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0.986、0.998、0.980, P<0.05)。云南省2014、2016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0.988、0.978、0.973, P<0.05)。各监测县(市)中,勐海县2016、2017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0.973、0.982、0.994、0.954、0.995、0.971, P<0.05);河口县2016年BI与HI呈正相关( r=1.000, P<0.05),2017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0.962、0.945、0.961, P<0.05);陇川县2016、2017年BI与HI呈正相关( r=1.000、0.974, P<0.05)。浙江省义乌市2005-2010年中,除2007年BI与CI及2008年BI与CI、BI与HI、CI与HI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P>0.05)外,其余年份幼蚊密度指数间均呈正相关( P<0.05);奉化市2011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1.000、0.994、0.993, P<0.05);慈溪市2011年BI与CI、BI与HI及CI与HI均呈正相关( r=0.980、0.993、0.962, P<0.05)。 结论 重点省份不同年份媒介伊蚊幼蚊密度指标间相关性存在时空特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不同省份媒介伊蚊及相关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及可持续控制提供基础资料。
2019, 30 (4): 395-39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09
中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源, 牛彦麟, 刘小波, 孟凤霞, 岳玉娟, 王君, 宋秀平, 栗冬梅, 李贵昌, 王雪霜, 刘起勇
摘要325)      PDF (537KB)(741)   
目的 了解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斑疹伤寒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斑疹伤害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05-2017年全国共报告29 211例斑疹伤寒病例,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92.20%的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集中在0~20 d。男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女性为7 d,女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大于男性;学生与散居儿童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河北、广东和山东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短,四川和辽宁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 结论 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诊疗和防控。
2019, 30 (4): 379-3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05
河南省永城市恙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李贵昌, 李永香, 陈传伟, 刘吉起, 罗运动, 周团结, 沈阳, 蒋之礼, 郭玉红, 宋秀平, 王君, 王玉姣, 赵宁, 栗冬梅, 刘京利,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60)      PDF (3434KB)(924)   
目的 通过调查河南省永城市农村鼠类及其体表寄生恙螨构成和鼠类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率,为该地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月选择永城市不同地点、生境,用鼠夹法捕获鼠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虫,使用巢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核酸。计算鼠密度及其体表携带恙螨率、恙螨指数和病原体感染率。 结果 共捕获鼠类110只,捕获率为12.21%,黑线姬鼠占90.00%。从鼠类体表检获恙螨1 249只,河岸林带、湿地和山区林地等生境鼠类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均较高。小板纤恙螨占96.86%,是当地优势螨种,主要寄生在黑线姬鼠体表。鼠类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10.48%,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均有阳性。该地恙虫病东方体属于Kawasaki分子型。 结论调查证实永城市存在鼠间恙虫病疫源地,与周边地区恙虫病疫源地具有相同的宿主和媒介。
2019, 30 (3): 255-2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6
北京市平谷区2008-2018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王玉姣, 闫冬明, 李贵昌, 许磊, 岳玉娟, 王君, 鲁亮, 孙琬琬, 周若冰, 母群征, 刘起勇, 李兴洲
摘要362)      PDF (715KB)(889)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平谷区恙虫病病例报告数据,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恙虫病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2008-2018年恙虫病病例报告资料,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8-2018年平谷区共报告恙虫病病例8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70/10万。2008-2015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之后开始下降。发病高峰月份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11月,占发病总数的99.33%,属秋季型疫区。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2.7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7.20%。以王辛庄镇和大兴庄镇发病率最高。 结论平谷区恙虫病人群发病水平较高,应在秋季对重点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2019, 30 (3): 244-2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3
我国恙虫病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区划分研究
李贵昌, 王玉姣, 岳玉娟, 许磊, 母群征, 赵宁, 鲁亮, 刘起勇, 李兴洲
摘要424)      PDF (1121KB)(966)   
目的 通过分析2006-2018年我国恙虫病报告病例季节分布特征,探讨夏季型和秋季型恙虫病分布区域的划分,为恙虫病媒介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理、分析我国恙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分析病例季节与地理分布。 结果 2006-2018年,我国恙虫病发病数逐年上升,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本地病例。从季节分布看,全年均有发病,6-11月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8.87%。从江苏省太湖、安徽省中部、河南省南部、陕西省西安一线以北为秋季型疫区,西藏自治区东部、云南及四川省南部、湖南省西部、江西省南部、浙江省南部以夏季型为主,两者中间存在过渡地带。 结论 2006年以来,我国恙虫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存在南北方差异,分别以夏季型和秋季型为主,中间有过渡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2019, 30 (3): 233-2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1
2018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宋秀平, 王君, 李贵昌, 赵宁,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42)      PDF (519KB)(775)   
目的 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生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及电话调查臭虫监测工作,现场调查1 537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1个,阳性率为0.72%;共调查17 332间标准间,监测到臭虫阳性房间31间,房间总阳性率为0.18%。臭虫房间阳性率最高的生境依次为工地宿舍、学生宿舍、居民区、养老院和旅馆。 结论 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大部分地区臭虫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调查结果提示,工地宿舍、居民区、学生宿舍是今后臭虫监控的重点。
2019, 30 (2): 151-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8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鲁亮,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摘要359)      PDF (1207KB)(769)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侵害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53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8年检获蜱种中长角血蜱检获次数最多;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城市宠物犬的蜱指数从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高于景区环境;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寄生蜱指数最高,游离蜱则以8月密度最高,两者的次波峰在4-5月,寄生蜱在9月还有1个小高峰。 结论 我国人居环境周边长角血蜱较为常见;牛、羊是监测宿主中的优势宿主动物,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寄生蜱指数全年呈三峰曲线,游离蜱密度呈双峰曲线;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较2017年有所升高,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环境早春和年中的蜱类防制,城市宠物染蜱情况不容忽视。
2019, 30 (2): 146-1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7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47)      PDF (579KB)(878)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比较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蜚蠊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8年粘捕法监测的蜚蠊粘捕率为6.70%,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美洲大蠊占2.11%,其他蜚蠊占3.08%。目测法密度监测,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58%,其中大蠊的侵害率为1.13%,小蠊的侵害率为2.71%。 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粘捕法蜚蠊粘捕率高于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目测法对于大蠊密度监测更加敏感。监测结果提示需要重视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的蜚蠊监测控制工作。
2019, 30 (2): 142-1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6
2018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任东升, 赵宁, 李贵昌,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52)      PDF (1007KB)(956)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地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密度监测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25,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MOI)为5.19。Ⅰ类省份中,海南省全年BI、浙江省4月上半月至11月上半月BI、福建省4-11月(除4月下半月)、云南省自7-10月上半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6-8月和9月下半月BI均>5,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3-11月,广东省9个监测市BI曾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广西5月上半月至9月下半月、广东省5月下半月至10月上半月平均MOI>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Ⅱ类省份中,湖北和四川省5-9月,上海市6-9月,重庆、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省(直辖市)5-10月平均BI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研究期内江苏省BI未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贵州省6-9月、河南省7和9月、湖南省7月MOI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Ⅲ类省份中,陕西省7-9月、山东省7-8月和河北省6-9月BI>10,处于登革热暴发风险。北京市8月MOI处于传播风险。研究期内Ⅰ类省份中广西5月下半月至9月下半月(除7月上半月和9月上半月)、海南省4-10月、浙江省宁波市8-10月和杭州市7-11月,Ⅱ类省份中重庆市5-9月、湖北和江苏省6-9月及四川省7月,Ⅲ类省份中陕西省7-8月媒介伊蚊成蚊密度均>2只/(顶·h)。 结论 2018年,我国不同类型媒介伊蚊分布省不同月份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不同,总体南方高于北方,东部沿海高于中西部内陆。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确保媒介伊蚊的可持续控制,为我国蚊虫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19, 30 (2): 134-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4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569)      PDF (1354KB)(1244)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蚊媒监测资料,了解蚊媒构成、分布、密度变化等,为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提供基础资料,为媒介蚊虫防制提供指导。 方法 2018年,采用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BI)法、勺捕法、路径法采集蚊虫并记录采集数量,收集31个省级单位90个国家级监测点2018年全年蚊媒监测数据,利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区蚊虫种类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60.25%,其他依次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1.64%、7.19%、2.61%和0.23%;各类生境中,以牲畜棚中的蚊密度最高,达31.96只/(灯·夜),其次为养殖场和农户,分别为13.08和11.32只/(灯·夜),公园、医院、居民区蚊密度相对较低;成蚊密度4-5月开始上升,6-9月保持在高位,10月下降,幼蚊密度上升略早于成蚊;双层叠帐法在各类生境中均捕获数量较多的白纹伊蚊,特别是6-9月蚊密度较高;BI法结果显示,农村自然村BI值最高(22.04)。 结论 2018年全国蚊虫监测数据提示,我国居民区具有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蚊媒疾病流行风险;养殖场蚊密度远低于牲畜棚,集约饲养是一种抑制蚊虫孳生的重要方式;蚊虫高峰活动期在6-9月,但在早期的调查中即有阳性水体,提示应及早开展蚊媒防控;农村自然村蚊密度高,存在蚊媒疾病传播风险。建议各监测点持续加强蚊媒监测工作,为靶标蚊虫的控制,为蚊媒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19, 30 (2): 128-1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闫冬明, 王玉姣, 李贵昌, 尹圆圆, 鲁亮, 吴海霞, 高源, 朱彩英, 赵宁, 张钦凤,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3)      PDF (2845KB)(940)   
目的 了解我国鼠类种群构成和分布、季节消长变化趋势、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鼠类预防和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鼠密度以及季节消长变化特征。 结果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显示,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30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09只/100夹;鼠类总密度波动起伏不大;在3种不同生境中,农村自然村各鼠种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居民区鼠密度最低;各省份中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密度最高,达1.68只/100夹,其次是广东省;我国全年鼠类总密度呈不明显的单峰分布,在3-10月密度较高,优势鼠种褐家鼠在3月密度较低,而其他月份明显高于其他鼠种,黄毛鼠全年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月份各鼠种季节消长变化不尽相同。 结论 2016年全国监测点鼠类总密度波动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月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根据监测结果及不同疾病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19, 30 (2): 123-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2